【梨園:歲月感悟之十七】記得那些不眠之夜
發布時間:2019-12-06 09:48:27 信息來源: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南昌南管理中心 瀏覽次數:

寫下這篇文章時,已是十七年后的秋天。2002年的11月18日,20歲的我,隨著一輛大巴車,第一次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第一次到達傳說中的贛浙收費站。
在去贛浙之前,我已經聽說過很多關于她的故事,比如她與浙江相通,連接的是玉山縣的梨園,是離家最遠的收費站,也是全省最大的省界站,雙向24車道 ,常稱她為“梨園”。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坐了很遠很久的車,黃昏時終于到達了梨園。映入眼簾是“為江西中部崛起而努力奮斗”的宣傳拱門以及寬闊壯觀的24個車道的收費廣場。
讓我感受不再荒無人煙的,是熱鬧地迎接大部隊的鞭炮聲和歡迎聲。拎著大行李,來到預告分配好的房間,桌面擺著水果,上面有張卡片,手寫著“歡迎您加入贛浙收費處這個大家庭,希望我們在一起工作順利!祝您身體健康、幸福美滿!”那是我加入贛浙這個大家庭以及之前從未體驗過的第一次感受到單位的溫暖。
為了迎接12月28日通車,當時滬昆高速浙江段還沒有開通,員工們組成了一個先鋒隊,在邱副總和江平副處長的帶領下來到320國道常山收費站發傳單,告知司機師傅開通日期,可以上高速啦,拿現在的詞叫“引車上路”。連高速公路都是第一次看的我還鬧了個笑話,把傳單發到三輪車師傅手里,一本正經和師傅說:“師傅,12月28日可以走江西上高速啦。”
在贛浙處和我一樣的許多年輕人在這里有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第一次當收費員的同事們,在開通那日,每人收了二三萬元的通行費,激動不己,在當時已不是小數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互相攀比誰收得多。第一次當票管中的何琳慶,原來只在工地干過,沒有接觸過這么多現金,生怕帳款不對,對交上來的通行費數了又數,對了又對,接完對清零點班的款項已是凌晨二三點。排版不熟的梨園報道小組編寫梨園的第一份工作簡報《梨園通訊》竟是靠一個版塊一個版塊手工剪裁復印制作出來的。
就是這樣,學習再學習,努力再努力,老帶新、傳幫帶,從這里起步,在梨園十七年的歲月里,我們都成長了。如今的贛浙收費站,億元收費員幾十位之多,所屬的收費員是全線乃至整個集團的精兵強將。何琳慶一直堅守在梨園票管崗直到光榮退休,手上經手的款項上百億之多卻幾乎無差錯,為梨園傳幫帶了幾屆票管,。而當初辦簡報的新兵蛋子們,已經離開梨園,成長為一位位基層管理人員。
2003年2月16日,因為浙江地界的高速公路沒有開通,從安全角度,浙江封閉了與贛浙相連的320國道球川線,大批的車輛自此從玉山站上下高速,贛浙處自此封閉七個月,贛浙處一邊派大部隊支援玉山站,一邊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在這七個多月中,我們一起學業務、開展文體活動,還一起共同抗擊非典SARS……在這里,出去學習的孩子會寫家書回來匯報自己集訓的情況;每一位員工會為了一個榮譽同心協力共同努力;只要工作需要,不管身在何處,只要一個電話,就能轉身回來。梨園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凝聚和團結著我們這些兄弟姐妹,大家都離不開它。
從一個人說最遠最偏的收費站到人人身為贛浙人感到自豪,梨溫項目建設的“梨溫精神”在這里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可親可敬的邱大伯、青年榜樣江平、知心書記張理平、黃振宇、李斌、廖群等等,那一張張面孔和笑容,似乎又展現在我的眼前,仿若昨日。曾經兼任贛浙收費處處長的邱副總,對當時身為梨園簡報編輯的我說:小劉,我希望你寫一篇報道,以梨園的不眠之夜為題,談一談,我們贛浙處的員工為了工作,為了堅守,路不停歇,人不停歇這種精神,這種狀態。2003年9月28日省界開通前,我調至公司機關工作,這文也一直沒有成章,成了遺憾。
【重返梨園】
2015年4月,為了響應中心干部下基層的號召,中心派出一些基層所站管理人員到梨園輪流支援蹲崗半個月。就這樣,時隔12年,我又重返了梨園。
當時的贛浙站正進行動態磅改靜態磅工程,綠通司機為了能免費不超限,情愿排著長隊也要專挑動態磅走。造成個別車道大排長龍,假綠通為了能逃費,也鉆空子夾雜其中。一天的綠通流量大概在900輛左右,一個零點班就有300輛左右,遇上霧天封道,交通事故后之類的積壓車輛,通行壓力更大。
綠通驗貨車道臺階高,車流量大,跑動量更是大。“班長,班長,2道驗貨”,“班長,班長,5道驗貨”對講機里不斷傳來監控的指揮聲,就這樣,外場人員五個車道來回跑動,爬樓梯、掀蓬布、取貨、拍照、驗貨,幾天下來,我的腿已經抬不起來。一天工作疲累后,連回房休息上四樓都不想爬了。在贛浙半個月,我已經習慣了一早起來,打開窗,看看有沒有堵車。一大早迎接我們的不是朝霞和新鮮的空氣,而是川流不息的車輛和發動機的轟鳴聲,這時你已無心欣賞那田園風光,想的是怎么能快速消化那排隊的車輛,早早進入備戰狀態,保暢收費。
在這里我重新遇到了從稽征分流到這里的老班長陳黨生,也遇到了從廚師到一名收費老兵的熊名,有從我離開時就來到贛浙工作十二年的班長張善華,還有大學畢業戴著眼鏡一臉斯文的副班長宗秋波,90后的姑娘謝曉云,還有身材微胖,卻能在五個驗貨車道馬不停蹄驗貨的老季。
他們大多是羞澀的,不善于表達的,但談到業務,談到收費,眼里卻都閃著光。“一看水果,就知道是哪拉的,看外型,就知道是什么水果,什么車常混裝。”張善華侃侃而談。宗秋波曾被借調到處里機關工作過一陣子,最后自己還是申請到收費車道上,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我覺得在機關和在一線呆是一樣的,我們不收好費,公司哪有效益,員工哪能得益”你能真切感受到那種在收費員隊伍中發自內心的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樂觀從不叫苦叫累的老季告訴我,07年和他一批來到贛浙站的人員只剩下2人,這些年,贛浙的人來了又走,走了又有來,卻依然有始終如初堅守在收費崗位的人。他們已經習慣了高壓環境工作的生活,不知道松弛是什么感覺,但卻很自豪很珍惜現在的工作,在這里能領悟到工作的意義以及辛苦過后幸福的真諦。
我想,在今天大多數人都失去當初開通時那股熱情時,在計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時,但卻有這樣一群人默默無聞,盡職盡責,堅守好東大門十幾年如一日,其間浸透著每一個人為之付出的汗水與淚水,青春與熱情,執著和認真,梨溫精神在這里又因“保暢奉獻敬業”被重新定義。
【不眠之夜】
不曾想有一天她也會出現在時代改革的浪潮中,挾裹在交通時代大發展的洪流中,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美好出行需求,這個全省最大的收費站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梨園建站以來的6000多個日子,每一個都是燈火通明、車水馬龍的不眠之夜,無論狂風暴雨,還是夏日炎炎,一代又一代的梨園人在贛浙這個舞臺,書寫下無數感動的故事,收獲了無數碩果,舞臺不在,可精神還在延續,歲月如流,可初心不改。(劉惠芳)
上一篇:【梨園:歲月感悟之十六】再見了,梨園!
下一篇:陳本華調研“巾幗鷹西”品牌建設